R I V E R

RIVER, (19:11), 2018

CN

行为影像作品《河》基于对一条曾横穿杭州城的浣纱河的调查,探索了七十年代初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河道被改造成防空洞的历史。根据河流原本的路线,影像中表演者头戴绿藻制作的面具,从西湖涌金门出发到京杭大运河,以行走的方式脱离自我,融入环境,寻求一种人与水的模糊边界。重新走过被填的河道,唤起集体记忆。

EN

The video performance tells the history of Huansha River, a river that used to cross Hangzhou but was transformed into shelter under Mao’s administration in the early 1970s. Wearing a mask made of algae, the performer walks along the way which the original river goes, from Yongjin Gate to Jing-Hang Grand Canal. Through walking, the performer detaches herself from her own body, integrating into the environment, seeking a blurred boundary between body and water. Walking along the river that has been filled evokes people’s collective memory of a gone time.

La performance video racconta la storia del fiume Huansha, un fiume che attraversata Hangzhou ma che è stato trasformato in rifugio sotto l’amministrazione di Mao nei primi anni 70’. Indossando una mascera fatta di alghe, la performer cammina lungo la strada percorsa del fiume originale, dalla porta Yongjin al grande canale Jing-Hang. Comminando, si stacca dal proprio corpo, integrandosi nell’ambiente, cercando un confine sfocato tra corpo e acqua. Camminare lungo il fiume che è stato riempito evoca la memoria collettiva della gente di un tempo andato.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国将近有五万条河流,而在2011年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中,2.8万条河流消失了。官方将统计的结果归咎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数据统计和技术的局限,以及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退化等原因。河流消失的时期正好是中国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扩张的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水资源等能源紧张,在90年到00年间,城市的面积平均扩张了5000多平方英里。而调查发现,中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是联合国开列的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中国699个城市中,三分之二面临供水短缺、四成以上的河流严重污染、百分之八十的湖泊被污染,三亿非城市居民面临安全饮与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8年我展开了对家乡杭州的河流调查。

杭州位于江南地带,不乏水源。水的储备和含量丰富。在二十年代初的杭城图上,五条河流贯穿着杭州城,而如今,只能从改建的道路上寻得了。根据田野调查,从过往居住在浣纱河周边的老居民的口述来看,因浣纱河的存在,当时的杭州没有像现在一样闷热,热气和河水蒸发产生的水汽,伴着河的流势与清风,一并的带入京杭大运河。浣沙河连通了西湖与京杭大运河,使聚集在杭州上空的热气得以散发。在水循环的作用下, 也为在河边乘凉的人们带来了阵阵凉爽。

古书记载:“西自府冶前净因桥过开转北由楼店务桥至转之运司桥转东由渡子桥与涌金池水合流…”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因“桥市洗衣无空处”,浣纱洗衣的杵捣之声终日不绝,于是称其为浣纱河(原清湖河)。

国民20年(1931)因建造马路,小河之流被填塞,补充水量的减少,城市发展人口的剧增,再加之因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河水也变的越来越臭。70年代初,当时的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处于紧张的军事戒备下,在 “深挖洞,广积粮,备荒、备战”的口号声中,人们相继加入了填河的队伍。1973年,浣纱河消失了。我也只能从老一辈人的口中听到对于杭城消失的河流的历史。

为了重新还原当时河流的路线,在翻阅古籍后,我罗列了一些对浣纱河的疑问,和老居民展开对话。

我们从来不会询问一条街的名字是如何被命名的,马可斯科蒂尼(Marco Scotini)评论福科(M.Foucault)所说,“自然历史理论不能与语言分离开”,“在任何文化中,命名事物意味着支配它们,以及在法律上,命名的法律行为是有权这样做的主体的专有特权。”他们是往昔的历史,就如同浣纱河,不同时代的统治者给予它不同的名字,在不断的给予它新的生命的同时,也杀死了原来的那个它。而作为河流本身,它只是存在于那里。名字作为某一个身份的象征,是一种权威的体现。命名是权力者的特权,在自然面前,人类将其归类,彼与此之间的区分通过语言得以实现。

印度艺术家拉维阿加尔瓦Ravi Agarwal说:“ 河流。它不仅仅是一个流经城市的水体,而是一个无数关系的网络 – 与城市及其人民和自然相互联系。每个连接,交换和相互-交换,智慧且深沉的将它的一切给予人们。这座城市在不知情情况下,忽略了它的馈赠,并且忽视了存在的深层联系”

涌金门的水作为浣纱河的源头,依次流过一座座和它一同消失的桥:开元桥,将军桥,泗水坊桥,井亭桥,洪福桥,鞔鼓桥,平海桥,江学士桥,龙翔桥,小车桥,风波桥,长寿桥,龙兴桥,凤起桥,狮虎桥,洗马桥(武林桥)…这些桥跟着河流同时隐匿了。我们创造文化,以权力的掌控者的姿态,俯视一切较之弱小的事物,而作为单个的个体,人作为主体的视角局限了眼前的这一片空间,并将时间空间化,以分裂成片段去观看。这些记忆埋在地下,随着时间逐渐模糊,它做为文化的一部分,被自然与时间重新读写,藏匿在集体的回忆之间。

顺着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我重新走过被填埋的河道,像是一场仪式与纪念,融入这一刻的历史。想象着几十年前的杭州,和现在的街道交织,重建与更迭。这些回忆属于我上上辈的人们,而我的记忆却在此断裂。属于我的只存在于高楼,马路,与汽车的鸣笛声间,它们连同我的记忆一同被现代化书写。

行走成为我脱离自我,融入环境的一种方式。“按照康德的学说,时间是心灵自我感动的形式,正如空间是心灵受到外物感动的形式。故而,时间‘自感’,构成了主体性的本质结构。可是,时间作为主体或者主体生成,就被称为记忆。这种记忆并非事发之后到来而对立于遗忘的简单记忆,而是‘绝对的记忆’,它复制了现在和外部,本身已经被遗忘而有带重建,因而与遗忘合一”。(G.Delezue, 1988b,107)在行走中,我放下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界限。这个行为构成了自我的非物质化过程。不再是可见的身体,“我”变成了记忆,运动,时间与空间。

Write a Comment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